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天地  / 社会实践  / 正文
心灵的交汇,思想的碰撞
  

                   心灵的交汇  思想的碰撞
                           --记格致中学大别山社会考察活动
一、大别山社会考察活动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见,德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处于灵魂和核心地位,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品德的形成,不是起同于主体自我意识,也不是客观世界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映,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思想品德形成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早在2000年7月召开的全体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就曾指出:"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鉴此,要综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指建舞台,使学中能够把自己的已有的思想、道德和观念外化为行为,从而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二、大别山社会考察活动的实施步骤
1、组织考察队伍,成员主要来自"邓读会"及党课学习小组。
2、理论培训三天,主要内容为国情教育、经济学常识等。
3、学生分级制定调查课题。
4、考察活动的内容设计:
A)听取大别山革命史及大别山现状介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B)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民的艰苦生活
C)访贫问苦,支援希望工程;加深感受,明确责任
D)送上精神食粮,传播科普知识
E)拟定课题,制定调查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广泛社会调查
F)完成课题(开学前)
三、大别山社会考察活动的收获
    五年来,一批又一批格致的学子了在邓读会和党课学习小组的大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构筑理想信念的支柱。俗语有云:"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后能知者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开拓创新,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理论学习一定要联系实际。每年,作为学校特色活动之一的大别山之行,总会将相当一部分学生带出去,沐浴红色革命的洗礼、接受自然的考验。大别山考察,己坚持了六个年头了,人数由最初的18人,发展到今天的40O人。久居繁华大都市的我们,不到山坳中不知人间之疾苦。第一次进入大山的同学们总会为眼前的情景所震惊:坑坑洼洼的泥地,斑驳的黑板、长短不齐的条凳、高低不平的课桌……这些显示贫困的镜头让我们深感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于是,我们不仅在大别山寻访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的足迹,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更带着大城市同龄人的问候步入这片革命胜地访贫问苦、结成帮困对子;在那片未经雕琢过的净土上播种耕耘,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尝试着人生旅途中无数个"第一次"。每年寒假,我校师生还特地邀请6至12位大别山贫困学生到上海、到格致中学、到学生家中,共享上海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让他们与我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增进友谊、相互促进!
    通过赴大别山的社会考察活动,我们深深感悟了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运用理论的科学思维思考问题,提出了许多研究性课题,带着这些课题走上街头、拜访镇政府,针对当地情况提出改善、进步的方案,为其奔上小康之路献计献策。此外,我校学生电视台拍摄制作的专题片《一次"脱贫"之行》、《心愿》分别获上海市第三届、第四届学生电影节学生自制电视短片一等奖。有关此活动,《中国教育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学生导报》、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东方人民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曾先后报导过我们的大别之行!
    每一次的大别山社会考察活动都会丰富同学们的社会阅历,提升问学们的精神境界,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将我们学生带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可见,实践与认识是相辅相成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也不断地完善自我,使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对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格致中学
                                              2004.2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