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纵横  / 教研组建设  / 正文
化学教研组特色
  

化学:研究、反思、合作,聚焦课堂要质量

化学组格言:变化中求发展

我校化学教研组是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和研究型的工作团队,教学竞赛双丰收,在上海市内有很高的知名度,被市教委评选为先进教研组,曾先后两次受到中国化学会的表彰。全组高级教师的比例高达83.3%,居全校之首。半数以上的教师先后参加过市、区两级名师工作室的学习,还有一名教师参加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近年来,全组坚持不懈地把主要精力放在“聚焦课堂,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

1.以研究“反思性教学”为的主题,“同课异构”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化学教学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主要途径。认真学习现代化学教学理论,探索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生动高效地上好每一堂课,是化学组全体教师的共同目标。为此我们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主题研究:

以备课组为单位,大家同上一个教学内容,独立备课,采取“听课—评课—反思”的形式,探讨交流,共同提高。其次,与同行交流切磋,请外地的优秀教师“同课异构”,名家点评,拓宽视野。

教研组邀请了武汉市两位学科带头人和我校王政华老师均以《物质的量》为题开设三节研究课,同时邀请华师大资深教授钮泽富老师、上师大博士生导师吴俊明老师、名师工作室导师黄埔区的吴峥老师和卢湾区童晓庚老师及化学同行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专家对三位老师的实践精神给与高度赞誉,他们的课程设计各具特色,尤其是王政华老师以扎实的教学功底、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掌控课堂的教学的智慧获得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深入研究化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探索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更主要的是将理论转化为教改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在做中学,在行动中研究,真正做到“以研促教”。娄华老师代表上海市参加国家级课题——《聚焦课堂的研究》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以全国教材的《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为题,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诠释着课改的理念,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在各类研究课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对课程设置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内容深入探究,立足本学科特点,老师们以化学实验为依托进行了系列的教改探索,将研究的重点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侧重探究化学原理类;另一类侧重探究化工生产类。如:陆静老师《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娄华老师的《化学实验设计—工业纯碱的纯度测定》、《食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态的探究》;戴路茜老师的《氯水成分的探究》、娄华老师的《由几个简单“化学实验”引起的思考》、《乙醇化学性质》、张燕老师的《化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等等。   

陆静老师的《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课,主旨引导学生探究从卤水中进一步提取溴和碘的化工流程。课堂气氛宽松,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展示了自主探究的成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同时,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无疑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诠释。

娄华老师的《化学实验设计—工业纯碱的纯度测定》研究课,把教学行为和理念融合起来,从学生设计的方案入手,以小组合作教学为中心,通过独创的“贴图”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氛围,目的不是想要学生追求一个完美的标准答案,而是向学生传递着发展性、多元性评价的信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从多层面进行体验、反思、发现并力求解决问题,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受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娄华老师的《由几个简单“化学实验”引起的思考》研究课,教学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即以对比金属镁分别与水、氯化铵溶液反应不同点为铺垫,再实验金属镁与醋酸铵溶液的反应,成功的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强烈冲突,引发学生思维上的共振,教学中及时捕捉学生思维中智慧的火花,及时应变,将教学引向高潮。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和逻辑推理,认识到有时大家认为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一定很简单;有时大家认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实际并未完全解决;有时一些司空见惯的简单实验在若干实验者的手上经过,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多少创新的余地;但是,只要我们抱着存疑求真的态度,亲自动手去实践,或许可以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学习化学的兴趣所在。

化学组在市、区开设的教学研讨课不仅引领学科教学,而且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每到组内老师开研讨课的时候,总有很多外区的老师慕名而来,今年还有知名专家闻讯主动要求亲临现场。市内教育改革知名专家和同行参与我们的教学实践,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开设的每一节课研究课都是集思广益、集体智慧的结果,组内教师在研究、指导、交流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达到了教研活动的宗旨。

前瞻的理念,深入的实践,启发了很多同行。互动交流不仅频繁停留在市内校际间(如:与上海中学、卢湾高级中学等校的化学组进行教学研讨),还有远在深圳、新疆、四川等地的老师们纷纷前来考察、学习,并且亲历教学实践,其中深圳宝安中学的老师以《元素周期律》为题上了一节学习汇报课,效果良好。

“送课上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合作进步,这是我校化学组的行动原则。我校化学组曹宙峰、戴路茜等老教师曾先后远赴新疆等地开设讲座,分享成果。组内的骨干教师经常在市、区的教研活动中做专题交流、带教金陵、储能、格致初级中学的老师,扩大了示范性高中的辐射作用,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200810月,我校化学组还配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访问学者Prof. David Evans在我校成功开设了题为《魅力化学—— Favorite Fascinating Chemical Reactions》的科学报告。由于仔细研究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通过简单、有趣和富有震撼性的化学实验让听众到领略化学科学的魅力。David 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英国式的幽默,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3.重实验教学、重潜能开发、重课业评价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学校对化学实验室进行了的改造,方案的设计不仅继承了学校实验的传统,还力求有所改进和创新。改造方案贯彻绿色主题,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既适合全体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又适应智优生的提高型学习,从而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目前,在上海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这么好的实验环境下,教师更多地利用实验进行教学,还开设了“生活中的化学”、“环境监测”等拓展型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化学实验室的李厚平老师积极配合教学,还制作和改进了大量的实验教具。其中《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测试仪》获得了国家专利,参加全国首届实验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是校长的信念,尤其是对学科的资优学生,更要充分发掘其潜能。化学组十分重视培养化学特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将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成“三个阶梯渐进的教学模式”,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初步成为“独立的研究者”,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有疑可问、有疑可探的习惯和能力,到帮助他们提升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立志投身科学研究的“志趣”,喜爱创新的“情趣”,能以围绕着一定的问题或课题进行“自己学”,达到独立学习的层面。在老师们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化学竞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荣膺了一系列荣誉。

评价也是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除了关注课堂教学实践之外,还在学生学业评价的关键环节——考试上做了一些研究,开展了以“如何科学命题”为主旨的研讨活动,这也是关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问题。以高三年级期中试题为例,全组共同研究,全程跟踪。程序如下:请命题老师谈命题思想、试题呈现、集体讨论、专家点评、修改预测、测试、反思。不仅命题教师有很大提高,大家都受益匪浅。此外,高一备课组还对如何使课外作业更有效作了探讨,即共性作业关注学历,个性作业激发内力。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总之,我校化学组在研究、反思、合作中,正脚踏实地向着更高层楼攀登!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