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纵横  / 教研组建设  / 正文
历史教研组特色
  

历史:注重历史思维、史料分析

组室格言: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在以理科见长的学校,历史学科并不是其强势学科,但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特色,尤其作为“小学科”,很多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探索都是从它开始,历史学科对我校教学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校历史教学非常注重对学生历史意识和史论结合的思想方法的培养,注重史料分析,寓情于史,寓理于史,可谓是它的特色。

历史学科老师积极探讨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教法改革,努力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勤于交流、乐于展现”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目标靠拢。例如,在高一年级,进一步尝试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教学法”的实践研究,每堂课前,教师预先设计好一个中心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阅读、思考、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供大家来思考、讨论和解决,并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一部分。

此外,教师继续在课堂上开辟510分钟的“历史小论坛”,主题不作限定,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个章节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高一年级的教材,第一主题《人类早期文明》以老师讲授为主,通过补充大量的史实资料让学生提炼抽象的概念,理解文明社会的标志以及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第二主题《人类生活》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就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多姿多彩的人类生活、丰富的文化积淀,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第三主题《人类文化》主要从社会意识的角度看人类的生存方式,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特别多,专业性强,因此仍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并让学生懂得社会意识不是绝对抽象的精神世界,它与社会制度、社会经济等总是关联在一起。

历史学科主要是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所以如何有效获取历史信息,如何评价历史,又如何来“以史明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我校的历史教学就很注重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训练学生从史料提取信息进行分析。下面,举一例来加以体现。

闵红老师的《清末新政》教学案例设计中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先由教师讲述史学界对清末新政的不同评价意见导入新课。

2.进入分析新政实施的背景阶段:教师提到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初一(即公元1900年元旦)光绪皇帝因病破例没有到皇慈禧太后面前请安,但在地球的另一端,新世纪正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顾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情况。之后,再让学生分析当时中国的现状。从18401900年,中国有太多不堪回首的往事,清政府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呢?请同学回答。最后教师从客观原因和主观目的两方面进行归纳。

这样设计,既能结合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又把中国放入世界大背景下去看,以此让学生意识到新政的出台,是中外形势所逼,是内外因合力下的产物。

3.教师提供学生十则材料,学生通过阅读、交流,梳理出反映清末新政的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颁布变法上谕,推出新政举措——实行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出台皇族内阁)。

十则材料包括:1901年,慈禧颁布“第一道劝戒妇女”缠足的诏谕,1911年,清廷许官民自由剪发;1902年,清政府鼓励留学;1906年停止科举考试;1903年起,清政府的一系列奖励实业和提倡重商的政策出台,民族资本工业迅速发展为了实行新政,编练“新军”,不惜巧立名目,筹集经费,使财税紊乱,贪污横行,给广大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慈禧太后曾七次召见出洋大臣,关注立宪一事;清廷对立宪的理解;“皇族内阁”出台后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的反对;《钦定宪法大纲》内容节选;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内容节选等。

这些材料既有反映新政带给中国变化,具有进步的一面,又有反映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真实目的,有其欺骗性的一面。

为了避免出现由于史料过多,使课堂会显示出沉闷现象,教师又特意找了不少生动的照片资料,还补充了一些小故事,诸如:“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清末状元刘春铭、清末实业家张謇、张弼士,以及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的事例,用来活跃课堂气氛。

在学生充分有效互动后,才由教师再进行归纳。

4.提出新问题:如何评价新政?史学界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种:1新政纯属骗局;2假维新中有真改革;3新政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请问你持哪一种观点?为什么?结合新政的具体内容加以论述。让学生再一次进行独立思考,作出判断。

这种在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自由发言、充分交流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归纳的教学方法,正是我校历史组正在实践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方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好方法。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