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助手  / 正文
王正敏院士:追求真理认同真理 尊重权威不惟权威
  

——从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的创建看创新的必要条件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正敏 日期:2011.01.27 版次:2

王正敏(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主医师,格致中学1949届校友)

    文汇报和上海市科协发起“创新障碍在哪里”的讨论,很有必要,我很赞同。我想结合“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这一学科的开创发展谈一点自己对创新的理解。

    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临床医学新领域。我那时正好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派遣出国留学人员在瑞士苏黎世大学附属医院学习,在那里参与了这家医院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的创建过程。耳神经-颅底手术通常指切除起源于或涉及颅底的肿瘤、血管性病变、先天性异常和炎性病灶,包括起自颅底骨本身,或起自颅底下结构如鼻窦、颞下窝或咽旁间隙向颅底侵犯的病变。颅底是脑和眼、耳、鼻相接的界面,不仅有穿越颅底的颅内外交通大血管,还有面神经、听神经和三叉神经等12对颅神经经过,手术中稍有差池,就会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耳颅底在临床医学界一直被认为是手术禁区,脑外科医生和五官科医生都不敢轻易触碰。

    我的老师、国际著名耳神经颅底外科专家菲什(Fisch)教授上世纪60年代起就做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80年代,他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发明了一种创新性的手术途径,终于打开了耳颅底禁区,开创了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一时间,许多国家的耳神经外科医生都慕名前去参观和学习,全世界的耳颅底疾病病人也都涌向那里。那时,我差不多天天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耳颅底显微手术必须凭借多项先进技术,例如面神经术中监护器、颅底入路特殊手术器械、手术视频系统和修复神经及脑膜的生物材料等。这些先进技术来自各方面的发明创造。这给我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攻克手术禁区不是简单的外科手艺,而要求创建人拥有多学科的理论认识和不断破旧立新的临床实践。

    1982年我回原单位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不久就在国内首先运用现代技术的耳神经-颅底显微手术。第一例手术前,我向我的老师、时任院长的吴学愚教授报告以获批准。我的老师是受人尊敬的著名学者,但他实事求是地说他不懂这个手术,如果要做的话,希望我独立自主负起责任,务必保证手术成功。正是这样的鼓励,第一例位居颅底神经血管区的颈静脉体瘤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这为我以后在我国开拓和发展耳神经颅底外科奠定了重要基础。

    现在上上下下关注的创新问题之一,是为什么我们难产学术大师?难以出现对人类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成果?结合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这一新学科的创建,我体会这可能需要几方面认识上的提升和观念上的突破:

    ——首先要敢于突破框框,有所前进。任何一门新学科(新方法)的确立都是在汲取前人智慧基础上有所突破的产物,这也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对科学精神我理解是16个字:追求真理、认同真理,尊重权威、不惟权威。权威都是我们老师辈的人物,他们在那个时代条件下创立的东西很不容易,为之付出一生劳动,与陈旧观念作斗争,甚至有付出生命代价的。所以今天我们的条件好了,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仍要尊重他们。但权威影响较大,有可能束缚同时代及后辈的创意,所以要提倡不惟权威,否则就没有科学上的突破了。

    ——其次要有宽容失败的环境。要深入到耳颅底这样的医疗禁区,除了需要医学科学家的胆识外,宽容的环境和文化其实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今的医学创新难度更高,特别是临床医学上任何新的进步都可能伴随着许多次的失败;因此,能否在我国的科学家、医学家起步时,在他们还未成功时给予更多宽容和鼓励,极为重要。不仅政策上,整个社会的认识及舆论环境,都希望更宽容和宽松。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的重大科技创新大都由欧美科学家主导,这是有原因的。科学精神、思维和方法多起源于古希腊以及后来的文艺复兴,历经数百年的科学和哲学提炼。那些欧洲前辈大师受此教育而成才,当今欧美的青年学生从小就知道这些历史,不断受到熏陶。我国这方面的教育也有,但不那么强调。在我们的中小学校里也贴了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伟人的像,但对他们在当时条件下是怎么奋斗的等等,可能就介绍得不那么详细、深入。这提示我们,科学精神的熏陶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要从小抓起,让创新人才涌现并不单单是靠经费资助就能奏效的。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