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校园  / 党的建设加强 主体责任落实  / 组织建设  / 正文
人民的名义读后感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周梅森——《人民的名义》,我读的是这本书是王昆送给我的电子版,这样的现实性小说确实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整本书读下来,我有三点体会,想要跟大家分享。第一点我认为是现实性。

一、现实性

《人民的名义》敢于直面现实,剧中很多故事情节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比如小说开篇描写的第一类贪财的贪官——赵德汉,现实中也确实有这样的案例。身为国家部委的处级干部,赵德汉表面上住的是普通居民楼、吃的是炸酱面、骑的是自行车,可他私下里贪污受贿 2 亿多元,说出来谁相信呢?然而现实中又确实有不少类似的“小官巨贪”。

我们生活中另外一种贪官,他不贪钱,但贪权。像是高玉良,心心念念想做省委书记却不得志,培养自己的汉大帮不遗余力,面上冠冕堂皇却在背地里滥用职权,轻而易举地划拨土地给非法商人,为了讨好领导不择手段。为了自己的政治形象,可以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私以为逃脱了权力的束缚和监督,却落得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还有一种贪官,既贪钱又贪权。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他自己的解释是自己太想进步了!这原本没错。但我们不难发现,它所谓的进步就是做更大的官(副省长),获得更大的权力和财富。小说中的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暗箱收受,处心积虑地满足贪欲。伙同山水集团侵吞国家资产,中饱私囊,东窗事发仍然不忘转移财产。

第二点,我认为是突破性。

二、突破性

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小说也好、电视剧也罢,但凡说到反腐问题,要么是人物都是身着古装,像是《康熙王朝》《北平无战事》,讲述的其他历史阶段的反腐成果。过去反腐剧的尺度停留在“副省级为止”;这一次,《人民的名义》把尺度扩大到了对副国级干部的政治腐败的查处,在我们以往的意识里,这样的作品就算写了也无法出版,更别说拍成电视剧给亿万观众看了。这背后彰显了中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决心。

小说中对群体性事件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一一六事件是山水集团与大风厂职工因拆迁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这一事件也成为破获整个贪腐案件的起点。在我们之前的意识里,全国各地都把维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发生群体性事件要不要报道都是要再三思考的问题,这次,不仅小说写了这一场景,电视剧更是将它放大,利用当下大火的直播对此场景着重进行描写。不仅在小说中,引发了对群体性事件背后权力腐败的探讨,更是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了群众对发生群体性事件时如何理性维权的深刻思考。

第三点,我认为是艺术性

三、艺术性

《人民的名义》对官场“两面人”“两面派”的揭露,入木三分,有很高的艺术性。其中,高玉良这个省政法委书记的形象作者刻画地尤其出彩。让读者无法凭借固有印象区分好坏,也正是这一点,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再者,人物对比的艺术性,生动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像“凤凰男”祁同伟,从穷苦时的不断进取,到平步青云升至省公安厅厅长,他为贪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丝毫没有悔恨之心。同为寒门出身的李达康,对比祁同伟,真的是天壤之别!作为一把手,他也许霸道,但他恪守底线,一心为公。宁愿失去所谓的政治资源也绝不用伤害人民利益来换取自己的政治前途。小说中人物,不管曾经是如何地叱咤风云,最后命运都逃不过法律的追究,的确发人深省。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看过小说和电视剧以后,触动很大,我也在内心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保持对权力的敬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