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下的教育改革之我见
曹光彪小学 骆琳
1、AI时代对当下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说到AI,这个是当下十分时髦和高频的词语。百度、有道翻译、相机人脸识别、阿尔法狗……工智能作为科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被写进十九大报告。"AI—人工智能时代"并不像过去的自动化机械系统一样,仅仅取代人们的大量体力劳动,提升人们的生产效率;人工智能已然可能取代成熟领域内的部分脑力劳动。人们将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长久以来,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某种工作需要的专门化人才,以分学科分专业培养的方式系统学习某一学科门类的知识。然而,如今教育目标需要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
拿到学术节这个命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人工智能逐步扮演教育中智能导师的角色,人工智能可以取代老师吗?在AI时代的教育改革下老师又应该是怎样的角色?
我的儿子今年四年级,对着某App读英语就可以获得相应评价,遇到难题就会自己百度找到答案。说到这,一股寒意油然而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老师真的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人工智能或是机器人可以替代一部分老师的任务,包括批改作业,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甚至部分知识的传递活动。这类老师确实面临危机。当然,我们是不会安于现状的。AI教育改革下的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教练,学习团队的引领者,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服务官,学习环境的设计师,学习数据的洞察者。“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如今我们要利用好人工智能,充分发掘人工智能的优势,为孩子们提供适合他们个性化发展的新教。
2、围绕AI,本人做了哪些实践探索
社团是现在学校一种普通的组织教学的方式。一群学生因为兴趣特长而成为一个班级。我的OM社团里就包括了来自三~五年级15个班级的学生,只有每周二放学后的社团时间才会聚集到一起。OM是创意类课程,授课内容需要“头脑风暴+持续深入思考”但由于人员分散、授课时间短,课堂头脑风暴时间有限,孩子们的活动效果存在遗憾,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耗费大量时间,无法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跟踪分析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之间也缺乏团队默契感,在这次学术节的主题任务驱动下我做了一些尝试。
对于人工智能我还是一个门外汉,力图在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方面做一些尝试。在我的这节课中的 "玩转上海APP"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博物馆课程学习APP,开发初期就设想以后能运用到其他课程,平时分散在三个年级的不同班级的社团成员在线上组成了一个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它上传各种课前预习、课内辅助、课外拓展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利用这个平台上传自己的课堂作品,相互评价。课后即使他们不聚在一起,也能通过平台分享交流作品,增经感情。另一方面,这个平台记录了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第一次的答案并不精彩,在讨论了有创意的答案标准后,进行了修改,教师则利用这个平台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观察可以包括学生的答案和获取答案的时间,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后台统计上课学生递交作品的情况、对课内、课后的学生表现做个性化指导。在这样比较开放性、拓展型的课程中,利用APP平台的朋友圈打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壁垒,还有就是运用SEEWO的投屏实现人人展示交流,呈现了即时评价。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交流渠道、展示平台进行同伴间的借鉴与学习,获得公平的展示机会。人工智能和教育相结合以后,最大的优势是它的高效率和个性化服务。通过数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AI虽然尚未普及,但不可否认的AI时代的教育改革已经到来。与其担忧不如成为“弄潮儿”,成为“AI 教育改革的一分子”。推动教育趋向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方式和优质的教学资源。
以下的话不舍得删除,或许可以留给主持人做串联词。
学习需要从内容延伸到思维,从技能延伸到能力,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向知识的创造者。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在成熟领域胜任、取代甚至超越人类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但是人们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意义,在与人工智能的合作下,人类探索的边界也将被大幅度地扩展。或许,未来二十年很多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新增的工作将远大于被取代的工作,只不过我们需要更优质均衡的教育来缩短时代转换之际带来的隔阂。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语音识别、姿势识别、表情识别、脑电识别等技术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学习者在线听讲时候的表情,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出表情对应的情绪,为大规模在线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准确的学生情绪反馈数据,有助于教师立即进行讲课内容或教学方法的调整。一直以来,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因材施教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人工智能通过对学生全面数据的采集与捕捉,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建模,从而实现支持每个孩子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学习与成长,潜能最大化地被发现与发掘。人工智能将采集到学习者更多维度的数据,从而能够察觉出我们尚未发现的教育教学规律。